台南區農業專訊第9期:23頁(1994年9月)

張國禎對農業有高度的研究學習動機

文/圖  溫秀嬌  

家住台南縣白河鎮的張國禎,是位難得願意留在農村的青年農民「他可是全職的、百分之百的農民喔!」白河鎮農會總幹事周明相如此形容他。

今年五月廿四日,在張國禛的綠竹園區裡,由台南區農改場和白河鎮農會聯手舉辦下,有一場近百人參加的「綠竹無嵌紋病毒苗示範推廣觀摩會」,由於他是接受台南農改場副場長葉忠川博士和植物保護研究室主持人鄭安秀準博士等人,技術指導栽培無嵌紋病毒綠竹苗的農民,因此他在觀摩會裡頓時成為風雲人物,許多參加觀摩會的筍農們紛紛向他打聽種無嵌紋病毒的綠竹有什麼好處?經營這種苗圃好不好賺錢?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等等,由於問題很多,他覺得有必要對他一路走過來的心路歷程做一公開說明,也好讓關心他和綠竹前途的人,一同分享他的快樂和成果。

張國禎說,他有一次參加一個屬農民節慶的活動,在無意間經朋友介紹而認識了葉忠川副場長,由於他曾耳聞在台南農改場的新化分場裡有設置無嵌紋病毒竹株保留圃,在他到新化分場參觀時,由黃和炎主任處得知,這份試驗是由葉副場長領銜指導的。

在關廟鄉有輔導歐姓農友建立無嵌紋病毒綠竹示範苗圃,於是當他遇見了葉副場長本人時就又高興又好奇的請教他一些綠竹病毒的問題,且也主動表示自家竹園也想種這種無嵌紋病毒的綠竹。

由於,在他提出這項要求的當時,葉副場長和鄭安秀主持人等人的這項試驗還在起步中,故無嵌紋病毒的苗也不多,於是他就想:「我們不也接受葉副場長等農業專家指導也做示範苗圃?」於是在日後幾經蹉商後,他的一公頃農田,在八十二年三月卅日開始也成了無嵌紋病的綠竹繁殖圃,爾後的一年多裡他就像照顧嬰兒般的照顧這塊示範苗圃,並隨時接受技術指導和新觀念。

「我這個無嵌紋病毒的綠竹筍繁殖圃,並非為了賺大錢經營的,我覺得這樣做是為了一份責任,我希望綠竹產業會更進步...」張國禎還十分感謝省農林廳、台南區農改場,白河鎮農會等單位十四個月來的關心和指導,對於他以「高壓」繁殖方法希望加速繁殖無嵌紋病毒苗的做法,在當天觀摩會,受到許多肯定,他是非常愉快的。

據了解張國禎書雖讀不多,可是研究和學習動機卻非常強,像去年底他花多年研究的冬季栽培菱角絲瓜(民間俗稱「澎湖絲瓜」)種得很令他滿意,才零點三公頃的地就讓他收穫近五十萬元喔!為此他說:「有人說台灣農業好像走在夕陽裡,其實若花點腦筋去想,冒點風險去嚐試新技術,還是有希望的」。

樂於見到張國禎對台灣農業如此有信心,在此祝福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