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溫秀嬌
林宗憲是雲林縣西螺鎮「詔安聯合社區合作農場
(以下簡稱詔安合作農場)的理事主席,他說要在蔬菜專業區的西螺鎮把精緻蔬菜精神營造出來「就是要打出招牌菜」,基於這個理念,他和社區的農民幾經蹉商決定把屬辛香料蔬菜的芹菜當「招牌菜」。
他還說,在選擇品種時,他覺得發揮「本土特色」也很重要,於是他和其他六位志同道合社區農民在民國七十九年發起組成的合作農場就捨「西洋芹」而專栽培屬地方品種的「再來芹」。
「我們這個農場是台灣各蔬菜專業區唯一全年供貨的」種菜有八年經驗,今年才卅六歲的林宗憲在說這句話時,臉上有掩不住的喜悅,畢竟從這件事實可知,在這裡栽培芹菜的農民個個是栽培芹菜的高手,因為喜於冷涼氣候的芹菜,要在高溫多濕的夏季生長良好,沒有幾把刷子怎能有這樣的成果?
而根據他拿出計算機仔細計算,他門每年每塊地種芹菜五次,而每年每次平均栽培十公頃,每公頃平均產量是卅到四十公噸的話,一年供貨量是一千五百到二千公噸之間「因此,說它是『招牌菜』不是蓋的喔」林宗憲用數字來說明芹菜在這裡是「明星蔬菜」的事實。
「不過目前合作農場裡的我們一百多位農民中,並非全部都種芹菜」原來在這裡還照蔬菜別組了五個產銷班,故還有栽培不少其他葉菜類,如小白菜、青梗白菜、莧菜、萵苣、蕹菜...等,以八十二年度而言,其有經共同運銷的蔬菜達三千一百多公噸,總值有四千二百卅五萬多元哩!
「我們的產品特色最重要的有重視安全用藥」對台灣農業有期望的林宗憲一再重複說明在合作農場的農民一致希望已有栽培出健康蔬菜的共識,以屬第二班產銷班的芹菜栽培班而言,為了避免栽培芹菜若輪作可能會帶來的病蟲害「原則上每塊農田只種一年芹菜」所以租田種菜在此還是一種經營芹菜的方式哩。
對於未來,省立台中高工畢業,對都市生活有親身經驗的他說:「走冷凍調理蔬菜是新方向」因為他覺得現代人通常是很忙碌的人,所以若能在產地集貨市場時就做好配菜工作,然後儘速送到超級市場消費者面前「提供方便就有『錢』途」,再說統一配菜、其蔬菜的殘餘還可以統一處理,做成有機肥,回饋農田尚可省一筆肥料成本喔!
不過栽培芹菜還是有隱憂、那就是必須面對人工缺乏困境並得負擔過高工資,想到人工問題林宗憲放低了聲調「總覺得這不是容易解決的事 也」他所盼有朝一日、芹菜在收、割、清洗和包裝階段能用機械代勞 。
欣見林宗憲這位年輕人願留在農村、而且靠熱忱和智慧把芹菜當精緻農業方式經營,謹此祝福他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