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溫秀嬌
也許是得天獨厚,除身材屬袖珍型外,還有一張娃娃臉,多年前曾榮獲傑出農家獎的李文忠,從外表上很難看出他已是「四十而立」的人,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有六個孩子,其中最大的女兒業已廿二歲,在台北還是頗有潛力的服裝設計師哩!問他何以要如此「增產」報國?只見一派樂觀盡寫在臉上的他說:「沒辦法啦!上一輩的人說一定要生男孩才好嘛!所以生了四個女兒之後,我還是要繼續呀」,當然,他後來只再生兩個,是因為這兩個孩子是男孩子囉。
李文忠家住嘉義縣朴子市大鄉里305號,他說他是世代住在這裡的人,父親曾開碾米廠,正因為從小得幫忙店務,他深深意識到做生意時「365天時間都是別人的」,為此,從小就喜歡腳踏車、摩托車等機械的他,下定決心長大後,要應用一點時間給自己,於是在民國六十二年,當他才廿歲時,他就向農會申請專業貸款卅五萬元,再配合自己的儲蓄四萬元買了生平第一台曳引機,開始了他的代耕生涯。
那年代做代耕是很稀奇的事,因而號稱「朴子第一家」的李文忠,在當地還小有知名度。就在他整日和那部在他心目中像大玩具的曳引機廝守六年後,民國六十八年起三年,自稱「跟著政府走」的他又興起了做育苗中心的事業。爾後當農政單位在民國七十二年開始推行稻田轉作時,腦筋動得快並始終鍾情農機的他,終於下最大的決心要「重操舊業」的做代耕中心業務。
於是他毫不眨眼的把鈔票一把把的自銀行存款裡領出來,購置機械和設備,如今他擁有的生財器具可真是洋洋大觀哩!除車庫和乾燥中心有一百七十坪用地之外,他還有三台採收機(每台價值三百萬元)六台乾燥機,二台搬運車,一台曳引機和二台播種機。
他很得意的是他在民國七十三年申請進口的雜糧收穫機還是「全台第一輛」哩!如今這部有歷史意義的農機他已轉手給小金門的人了!目前每年代耕五個月,合計代耕接近四百公頃玉米和高粱的他,總算生活起來符合他年輕時所希望的那個樣子「不過閒的時間太多也不好」喜歡閒暇時找朋友聊天並偶而出出國的他,最近幾年又養起了山羊,他覺得平均每梯次養五、六十隻,既能打發時間又可賺錢,是一舉兩得的事。
雖然他現在的生活看起來滿不錯,不過他還是有心事的,諸如:將來政府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組織後,國內農民還會如此大面積種水稻和雜糧嗎?如果農民不種的話,那一車庫上千萬元的農機豈不變成廢鐵?「唉....」他不禁長嘆,長嘆之餘他再度想起目前代耕的收費(玉米每公頃九千元、高粱每公頃八千元,以上均包括運輸)雖農民沒什麼太多意見,可是這已維持數年的標準,亦讓他小嘆!唯長吁短嘆之後,他想起了許多和他有一樣命運的農民時,他心情猶如雨後放晴,他相信「政府不會放棄農民的」。
對於政府目前鼓勵集團栽培以降低成本措施,喜歡開農機在農田馳騁的他,彷彿運動員有了理想的運動場,他說:「我當然舉雙手贊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