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50期:17~19頁(2004年12月)
檬果癭蚋之生態與防治
文/圖
陳文雄、張煥英
一、前言
近1~2年來有許多農民與農藥廠商拿檬果癭蚋(又名檬果癭蚊)危害之檬果前來本場鑑定或諮詢檬果之新入侵害蟲—檬果癭蚋,更有許多農民誤以炭疽病來防治,因未對症下藥致被害嚴重,甚至要廢園。
檬果癭蚋於中國稱檬果葉癭蚋,1911年Felt發表為印度檬果新害蟲,其後Barnes(1948)發表有數種類似種危害檬果嫩葉或花芽。該蟲分布於印度、泰國等中南半島,近年來侵入關島及中國南方各省,包括廣西、廣東、海南、雲南、四川、福建等地區,大約2000年開始在臺灣南部及琉球出現,來源可能從疫區攜帶苗木所侵入。
檬果新梢為害狀 | 葉面葉片為害狀 | 檬果癭蚋之成蟲 |
二、為害狀
檬果癭蚋為檬果新梢及嫩葉重要害蟲,往往造成每葉67至365個蟲癭。蟲癭呈圓形水浸狀,略有褪色,被害葉片捲曲。幼蟲脫離後受害葉片周圍變黑,類似黑斑病或炭疽病危害狀,與黑斑病的差異在於其黑斑大於黑斑病,且中央有穿孔,外圍呈黃色或淡綠色。被害較重者,蟲癭重疊相連,無法區隔,蟲癭傷口常感染炭疽病造成第二次危害。在中國南方為害率達40~90﹪,台灣受害率也正節節攀升中,有些地區被害率已達90﹪。嚴重時整枝嫩枝乾枯,尤其同時受到檬果細蛾和炭疽病感染的枝條最為嚴重。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已成為檬果重要害蟲。
檬果癭蚋之蛹 | 檬果癭蚋之幼蟲 | 扁圓形之蟲癭 |
三、害蟲概述
(一)分類地位 雙翅目(Diptera) 癭蚋科(Cecidomyiidae) 學名:
Erosomyia mangiferae Felt 英名:Mango leaf gall midge |
||
扁圓形之蟲癭,中央有一小疤痕為產卵孔 | 為害嚴重致新梢皺縮不展 |
(二)分佈:印度、泰國、中國、關島、硫球及台灣。
(三)寄主植物:檬果
(四)形態
成蟲:類似小型蚊子,雄蟲體長1~1.05公釐,草黃色,中胸盾板兩側色暗,中線淺色,足黃色,翅透明。觸角14節,長約1.12公釐,略長於體長。雌蟲體長約1.2公釐,體草黃色。觸角亦為14節,長度略等於體長或略短各節有兩排輪生剛毛。產卵器短,端葉上密生小刺和數根剛毛。約為腹部1/3長,具有大的端葉。
卵:略呈長形之橢圓形,長約1公釐,透明,快孵化時變暗。
幼蟲:蛆形。體節分明,幼蟲無色透明,老熟幼蟲長1.8~2.1公釐,寬0.6公釐,體乳白色至黃色,劍骨片細長約0.16~0.17公釐,端部寬大。
蛹:黃色,短橢圓形,長約1.4公釐,前端略大。外有一層黃褐色薄囊。觸角、翅芽都貼在蛹體兩側。
(五)生活史
在廣西一年發生15代,廣東9代,以蛹越冬,臺灣南部無明顯越冬現象,年發生10至16世代。冬季檬果多不冒新芽(葉),且氣溫低,所以密度最低,秋末9~10月開花前之抽新梢期,是一年中危害的高峰期。
完成一個世代歷時約16~17天,卵期2天,幼蟲期7天,蛹期5~6天,成蟲壽命2~3天。成蟲多在白天羽化,羽化歷時約20~30分鐘,其後爬行5~10分鐘再開始飛翔。羽化後當天晚上交尾,以21~22時為交尾高峰,次日上午雌蟲產卵於嫩葉葉背,成蟲壽命短,交尾後約1~3天死亡。
四、發生生態
成蟲微小纖弱,容易被雨水或大風打落,略有趨光性。成蟲產卵時以產卵器挖開葉片下表皮,表皮向一邊翹起,長橢圓形的卵平躺半嵌於葉肉內,有時產卵在葉脈或嫩梢上,產於這兩個地方的卵所孵化之幼蟲成活率較低。卵多在午後孵化,孵出的幼蟲側向鑽入蛀食葉肉,隨後慢慢形成扁圓形的蟲癭,蟲癭中央有一小疤痕,為產卵孔,葉片受害較重者,蟲癭和蟲癭重疊,蟲癭室相通,數隻幼蟲共處一室,常見不同齡期幼蟲共處一室。蟲癭最初褪色呈淺黃色,之後漸漸變灰白,成熟幼蟲咬破下方蟲癭穿孔而出,彈跳至土壤縫隙入土中結一層薄膜化蛹。幼蟲可以忍受潮濕環境卻不耐乾旱,蛹亦然,乾旱或日曬,幼蟲極易死亡,在乾旱土壤中亦無法化蛹。
癭蚋絕大部分寄生在尚帶紅棕色的幼嫩葉片上,只有少數蟲體寄生在變綠的葉片,老葉則不受危害,因此也可以從不同年生的枝條上的老葉被害情形,判斷各檬果栽培區被癭蚋侵入的時間,初步調查結果,臺南附近多在2~3年前開始受害,屏東多數地區較遲,約在一年前至最近期間開始受害。
五、防治方法
1.尚無防治方法,只有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樹冠修剪,保持樹冠充分通風透光,平地果園宜清園。
2.尚無推薦藥劑,目前可參考檬果葉蟬防治藥劑於抽新梢期同時施藥,10天噴藥1次,連續2~3次。檬果園區有小溪流穿越之兩旁潮濕地,為其喜好棲息繁衍之環境,密度最高,應加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