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40期:21-22頁(2002年6月)

將藝術融入生活之中…葫蘆莊教育農園

文/黃惠琳     圖/黃鵬戎

   順著往南華大學的路標,依照路旁葫蘆的圖案前進,我們看到了一個貼滿葫蘆的涼亭,亭中原木桌、鐵軌枕木裁製的圍籬與長椅凳、奇石、枯木與色彩豐富的大小南瓜,加上空氣中流暢的微風,構成一幅充滿雅趣的鄉野景緻。亭中主人與訪客正悠閒地斟著葫蘆茶,對我們的來訪,殷勤招呼著我們一起品茗。營造這個葫蘆藝術莊園的,就是嘉義縣民雄鄉張家農先生。

   張家農在74年退伍後因偶然機會,在百貨公司看見葫蘆藝品,覺得蠻有興趣的,回家後便在自家農地中種起葫蘆瓜嘗試,由於是新地初種,成果不錯,加上74年間大家樂風行,葫蘆與「福祿」諧音,又因廟宇占卜需要,銷售不成問題。後來陸續參加各級單位舉辦的展售會,或到國內各遊覽地區推銷或寄賣,店家銷路不錯自然就會再來訂貨,慢慢擴大銷路。葫蘆生產面積目前已有4∼5公頃,部分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人工雕塑者由自己管理,一些固定型狀的產品則以契作方式生產,年產大小葫蘆約數十萬個,內外銷各佔一半,可以說是國內最大的葫蘆生產業者,外銷則透過貿易商銷售到歐美日等國家的中國藝品店,頗受華僑及外國人喜愛。

張家農的執著開創了葫蘆瓜的另一個春天
張家農的執著開創了葫蘆瓜的另一個春天

陰刻與彩繪造型
陰刻與彩繪造型

        踏入葫蘆展示館,瀏覽陳列在館中的各項葫蘆創作成品,個個大有學問,有陰雕、陽雕、烙燒、彩繪、立體造型處理,或在生長期進行刻字或人工壓迫雕塑以進行創作,或以模具固定生長型態,成品上面書法揮灑自如、人物花鳥栩栩如生,借問張先生是否有拜師學藝,他靦腆地說:「沒有啦!自己買書本、畫冊參考,或觀摩別人木雕、竹雕、皮雕的技巧,慢慢自己琢磨練習的。」,看來想造擠進這行業沒有一點天份也不行耶!說來令人振奮,張家農因為葫蘆瓜藝術創作,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達成精緻化農業的目標,讓他在83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當時的總統李登輝還親臨訪視,真是實至名歸呀!

     說起葫蘆加工,步驟可馬虎不得。葫蘆瓜採收後要先削皮(或大量生產則用藥水浸泡處理)、日曬、待完全乾燥後可保存極久,然後便依葫蘆型態進行創作設計、書寫與雕刻,最後上漆,完成一件精品常常要曠日費時,也因此參觀葫蘆藝品者想必也和筆者一樣,只能面對一件件作品讚嘆:「好漂亮!」。

        兩三年前台灣面臨加入WTO的衝擊,農業界莫不企思轉型,張家農也不例外,開始往休閒農業路線規劃,90年申請設立教育農園的計畫獲得農委會支持,正式命名為「民雄葫蘆莊教育農園」,著手讓葫蘆的生態與藝術藉由「教育」而能融入民眾生活之中。園區在90年元旦開園,草創初期一切設施尚在陸續規劃建設,為了打開知名度,張先生也接洽了當地學校、旅遊業者,規劃「葫蘆創意藝術半日遊」行程,課程內容包括:參觀葫蘆藝術成品、葫蘆及玩具南瓜生態簡介、葫蘆藝術創作、葫蘆彩繪創作、葫蘆吃的藝術等,在知性感性的課程之餘,還可以品嚐葫蘆茶、葫蘆水餃、葫蘆米粉、葫蘆乾等等。園區並提供認養活動,民眾可以認養一株屬於自己的葫蘆瓜,親自體驗成長的過程、採收的心情、豐收的喜悅,並創作自己的葫蘆成品。依節令可進行玩具南瓜、鳳梨、桑椹、荔枝、楊桃等水果的採收及挖竹筍。目前導覽解說及藝術創作DIY等課程皆由張園長親自操刀,並計畫招募附近大學生來培訓一批解說員,以擴張經營規模。

      「民雄葫蘆莊教育農園」的開放時間為上午8點到下午6點,採預約方式,4人以上即可開班授課,歡迎機關、學校、團體踴躍報名參加,在把玩葫蘆之際,自己因工作課業壓力而沉睡多年的藝術細胞,說不定會再度活耀起來呢!

在庭園教室進行彩繪課程(張家農先生提供)
  在庭園教室進行彩繪課程(張家農先生提供)

利用繩子於生長期在植株上雕塑造型
 利用繩子於生長期在植株上雕塑造型

   

 

裝飾圖回首頁              裝飾圖回出版品             裝飾圖回台南區農業專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