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38期:10~14頁(2001年12月)

如何利用分子生物技術鑑定作物品種

文/圖  楊藹華、林怡廷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雖是一句俚語,卻說明親源之間的關係密切,自古以來,常利用外表型態、行為的差異,用以分辨不同種源間之差異,甚至有所謂「滴血認親」鑑定親子關係,但此在植物上種源間的分辨則是困難重重,除了外表性狀的差異,有些性狀受環境因素影響甚巨,因此,如何應用植物遺傳標誌因子,為遺傳學家從事遺傳研究或育種學家進行選拔品種之重要課題。

傳統植物遺傳所研究之形態、生理或解剖上之標識因子常有隱性同型結合時,造成生長過程中不利之因子,且因子間更是有所謂的上位性或多效性之情形發生,而不利於將好的因子集聚在同一基因塊(gene block)上,此外,有些形態上之性狀亦常須在某一特定之生長或生理期始能進行調查、分析。早期的植物分類體系就是建立在型態上觀察或測量外表特徵的差異,例如花色、花形狀、葉形、株高、果實大小、果實形狀...等等,這些對於種(species)層次以上是無庸置疑,甚至在亞種(subspecies)或變種(botanical variety)尚可適用,但對於栽培農作物間品種(cultivar)、品系(line)或營養系(clone)的區別,常受外在環境之影響,使得主觀上因素大於客觀上之因素,增加辨別之困難;隨著生化技術的發展,分子膠體電泳分離技術及蛋白質、酵素活性染色方法之精進,一些生化遺傳標識性狀,例如同功酵素(isozyme)、酵素連結免疫分析(ELISA)、高壓液態色層分析(HPLC)紛紛被用來輔助外表形態與生理性狀上之不足,但已開發應用之測定方法極為有限。以同功酵素為例,常用的不到二十幾種,而且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轉譯後(post- translation )之改變,有可能發生造成電泳移動率之不同,且相同之脢譜亦有可能不同的活性,甚至蛋白質本身亦有可能具有某種程度之異質性。因此在進行作物品種鑑定上時常不敷所需,上述方法較適於鑑定栽培種和其野生近源種或鑑定某些品種間的差異,但若是應用於基因型比較接近的品系及營養系之鑑定時則較難實施。

1953年Watson與Crick提出DNA分子為雙螺旋模式(double helix model)之遺傳的基本構造之後,生物科學的研究立即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利用分子生物學所開發之鑑定方式稱之為分子標誌,直接利用生物体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層次上所測得的現象與特徵,而進行品種或品系鑑定,由於DNA為遺傳的基本物質,因此分子標誌是最直接的遺傳鑑定依據,而且不論其變異是否受表型(phenotype)影響皆可為偵測對象,常用的鑑定方法,有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Wymam & White, 1980)、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Williams et al., 1990)、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Zabeau et al., 1993)、SSLP(simple sequence repeat length polymorphism )(Ramakishana et al., 1994)、ISSLP(inter-simplesequence repeat lenfth polymorphism)(Zietkiewicz et al., 1994)等,其中以RFLP最為大家所信賴之工具,然而耗費時間、成本高,甚至必須使用放射線物質則為其最大缺點;因此,自197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的Kary Mullis等人開發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術以來,以PCR為基礎之分子標誌系統,即廣泛的被用來檢定遺傳圖譜和生物歧異度之研究。以RAPD技術為例,利用遺傳組合的十個核酸序列組為引子,進行基因組DNA的擴增,以產生不同長短的DNA分子(Williams et al., 1990),其操作簡單、快速、有效率且花費少,目前已在許多園藝作物成功被用來進行遺傳圖誌製作(Huand Quiros, 1991; Meng et al., 1996)及檢定F1雜種之種子遺傳純度(Bellamy, Vedel and Bannerot, 1996)。

在此知識經濟時代,品種智慧財產權相當重要,因此分子遺傳標誌成為解決品種種苗權的重要工具,此外,種子公司對其品種純度的鑑定也以分子生物技術進行快速鑑定,種子的純度不僅是確保品質的優劣,甚至牽涉到商業行為的權益,使得確保種子的純潔度、估算異品種(off-type)、混雜率格外重要,以品種純度上鑑定而言,營養系或自交作物之遺傳組成最為均一,理論上任何單一植株即可代表整個品種或品系,但在異交作物的純系材料則只是一群遺傳組成近於均一的族群,縱使一般在經過6代自交系,族群理論上仍然有3%以上的差異,即使8代自交後代,其均一度亦僅約99.2%,因此,在鑑定與分析上,若只需區別其異同者,則只需所用標誌得以達到「指紋」效果以供辨識即可,但若須證明血緣關係者,則須將父母本一併分析建立基本資料,且必須合於孟德爾遺傳原理或母性遺傳原理,此時若只靠「指紋」效果,事實上,甚難進一步提供血緣關系之線索,必須有其他更詳盡的資料,例如共顯性標誌,父方之遺傳路徑等幫助血緣關係之特性。

結球白菜外表差異來自栽培環境因子?或是種子純度?
圖1.結球白菜外表差異來自栽培環境因子?
或是種子純度?

由於外表形態受遺傳與環境因子影響,作物外表變異常成為種苗商與生產者之紛爭來源,如圖1為農民以同一品種系結球白菜種子所種植的結果,此時,除了有經驗的栽培者可利用外,利用DNA鑑定可以大大降低彼此間的爭執不休,因此,本實驗室利用RAPD標誌方式以4組不同的引子(random primer)OPH03(5’-AGACGTCCAC-3’)、OPH06(5’-ACGCATCGTG-3’)、 OPH09(5’-TGTAGCTGGG-3’)、 OPH15(5’-AATGGCGCAG-3’),進行結球白菜種子檢測,抽取100棵幼苗葉片之DNA進行聚合脢連鎖反應(PCR),結果如圖2,圖3,圖4,圖5,以OPH03為引子可分辨出具有5種不同的條帶型態,以OPH06為引子亦呈顯出有5種不同條帶型態,以OPH09為引子則呈現出4種不同條帶,以OPH15為引子可分出4種不同條帶,且不論那一種引子所分辨出的條帶差異比率均大於5%,顯示出此一品種系之種子呈現混雜現象,其中以OPH09最為容易顯出條帶分布形態,因此,判斷此批種子純度不夠。

以OPH03(5'-AGACGTCCAC-3')為引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圖2.以OPH03(5'-AGACGTCCAC-3')為引
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以OPH06(5'-AGACGTCCAC-3')為引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圖3.以OPH06(5'-AGACGTCCAC-3')為引
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以OPH09(5'-AGACGTCCAC-3')為引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圖4.以OPH09(5'-AGACGTCCAC-3')為引
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以OPH15(5'-AGACGTCCAC-3')為引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圖5.以OPH15(5'-AGACGTCCAC-3')為引
子進行結球白菜品種系種子純度之鑑定

此外,本實驗亦曾檢定花生品種間之差異,要判定一個未知品種其親源為何種時,往往困難度較大,若僅有RAPD可能誤判機率很高,由於植物物種間之差異及植物中龐大的物種,想針對某一特定的品種系找出一個強有而有力的專一引子(primer)有如大海撈針,以10個的引子為例,410就有1,048,576個組合,但若要檢定由一個未知品種是不是某一品種,則容易多了,除了外表型態的辨別外,若輔于分子標誌鑑定,則成為一個有利之證據,以本實驗室鑑定落花生品種為例,自不同的地方取得一批花生,經ISSLP(以簡單單一重覆序列為引子,利用PCR技術擴增微衛星染色體(microsatellites)附近之特定序列,以分辨品種系間之差異)方式之鑑定,引子來自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set #9),Vancouver,Canadda•9個引子進行PCR擴增,如圖6以UBC809 (5’-AGA GAG AGA GAG AGA GC-3’)為引子,圖7以UBC851(5’-GTG TGT GTG TGT GTG TYG-3’),可以明顯的看出受檢定之代號13及代號14條帶分布異於其他,再配合外表型態的差異,因此,可以明確的分辨其間之不同。

不同品種落花生DNA鑑定分析
圖6.不同品種落花生DNA鑑定分析

            引子:UBC851 ( 5’-GTG TGT GTG TGT GTG TYG-3’); Y=(C,T)

            代號說明:M:標準分子量子(100bp ladder)[分子量為數字* 100]

                     1:台南選9號     2:台南10號      3:台南11號、
                     4:台南12號       5:台南13號      6:台南14號、
                     7:花蓮1號         8:台農6號        9:金門選1號
                    10:紅仁花生    11:花仁花生    12:甜豆 
                    13:樣品A     14:樣品B

結果:抽取各樣品之Genomic DNA,以引子(Primer)經PCR擴增條帶分析,PCR之條件為90 ºC / 1min ,46ºC / 1min,72ºC / 2min,40cycles,72ºC / 4 min,hold 4ºC,2% agarose gel,每個樣品loading 10μl,結果僅樣品A無法檢測出任何之條帶,樣品B之條帶分布類似於花仁花生,但花仁花生之種皮上具深紫紅色花斑為其特色,而樣品B無此特性。

不同品種落花生DNA鑑定分析
圖 7.不同品種落花生DNA鑑定分析

           引子:UBC809 ( 5’-AGA GAG AGA GAG AGA GC-3’)

             代號說明:M:標準分子量子(100bp ladder)[分子量為數字 * 100]

                      1:台南選9號     2:台南10號      3:台南11號、
                      4:台南12號       5:台南13號      6:台南14號、
                      7:花蓮1號         8:台農6號        9:金門選1號
                     10:紅仁花生    11:花仁花生    12:甜豆
                     13:樣品A     14:樣品B

結果:抽取各樣品之Genomic DNA,以引子(Primer)經PCR擴增條帶分析,PCR之條件為90 ºC / 1min ,46ºC / 1min,72ºC / 2min,40cycles,72ºC / 4 min,hold 4ºC,2% agarose gel,每個樣品loading 10μl,結果各樣品均能擴增不同分子量之4至6條條帶,台南選9號、台南11號、台南13、花蓮1號、台農6號、金門選1號、花仁花生所擴增之條帶相當類似,而樣品A在200bp所擴增之分子量明顯降低,本案樣品B在靠近500bp左右有一條條帶為其他樣品所沒有。

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新的標誌不斷被研發,未來在政府加入WTO後,農產品貿易競爭日趨激烈,智慧財產權觀念,使各國對植物種源和優良作物品種勢必加強保護,因此應用分子標誌以鑑定作物品種或品系的技術,將更成為作物品種專利制度之重要鑑定工具,不僅作物育種家的權益落實得以受到周密保護,更可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

裝飾圖回首頁              裝飾圖回出版品             裝飾圖回台南區農業專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