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36期:11~13頁(2001年6月)

洋香瓜及西瓜細菌性果斑病

/圖  鄭安秀 黃德昌

前言

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引起之細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 )1989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瓜田嚴重發生後才被重視,高溫、下雨的環境適合病害的發生與蔓延,是西瓜苗期及果實期的病害。西瓜生育初期即罹病者,幾乎全園無收穫,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1995年美國植物病理學會的學術期刊「Plant Disease」以專文論述本病害,認為是西瓜產業的一大威脅。

洋香瓜果表及果肉病徵
洋香瓜果表及果肉病徵

洋香瓜病果果肉褐腐病徵,且已污染種子
洋香瓜病果果肉褐腐病徵,且已污染種子

台灣於1992∼1993年間在雲林縣沿海及台南縣善化地區,零星發現大西瓜果表呈現不規則水浸狀、稍龜裂病斑,主要發生在雨季,病斑於果皮上蔓延,初期並不危害果肉,農民、種苗業者及農藥販賣業者從未見過此病徵,以疫病或炭疽病視之,在無法控制病害發生與蔓延的情狀下,求助於研究機關,經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徐世典教授的鑑定証實為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為台灣新病害。1996年美國德州首次報導A. avenae subsp. citrulli危害田間西洋甜瓜(Honeydew)果實,果實表面出現3∼10mm直徑大小、水浸狀斑點,但不擴展到果肉。1997年5月台灣宜蘭地區洋香瓜果實表面上出現似瓜實蠅危害狀,病斑不會擴大,剖開果實未見蟲體而果肉褐腐,經証實與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為同一病原細菌引起,又同時期因逢雨季,在高溫多濕環境下,台東、花蓮地區亦傳出疫情,台東地區有些西瓜田受害率近20%;緊跟著中部龍井地區的小西瓜出現有別於大西瓜而似洋香瓜的病果,8月台南縣佳里興約7公頃露天栽培的網紋洋香瓜受害果率達40%,農民損失慘重。1998年4月嘉義縣大林、台南縣學甲及高雄縣楠梓均陸續傳出露天栽培洋香瓜園被害,5∼6月宜蘭地區的洋香瓜亦再受害且受害率較去年為重。

病原細菌及病徵

病原細菌A. avenae subsp. citrulli(原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 citrulli) 屬革蘭氏陰性桿菌,除危害西瓜、洋香瓜外,以人工接種,可感染其他葫蘆科、番茄、胡椒及茄子等作物。病徵隨寄主種類及品種不同而異,洋香瓜果實上的典型病徵為果皮上的小型斑點,深褐色或橄欖色,有水浸狀暈環或無水浸狀暈環,果皮上的斑點大都不會擴大,但病原細菌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水浸狀、褐腐或木栓化病徵;有些品種則於果皮上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塊,罹病初期病變只侷現在果皮,但中、後期病原細菌亦會向果肉蔓延。除危害果實外,子葉、本葉及莖蔓均可受害,本葉上病徵似露菌病受葉脈限制,但會沿葉脈蔓延,深褐色水浸狀,在高濕度環境下,病斑上可見病原細菌泌出的乳白色痕跡。感染幼葉而病勢未繼續蔓延時,會造成病斑破裂、葉變形的病徵,危害莖蔓形成水浸狀褐色病斑,漸擴大而枯萎。葉、莖罹病嚴重時除影響植株生長勢外,將是危害果實的主要感染源。

洋香瓜葉片病斑,可見病原細菌由病斑泌出所留下之乳白色痕跡
洋香瓜葉片病斑,可見病原細菌由病斑泌出所留下之乳白色痕跡

西瓜果實上典型的病徵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水浸狀小斑點,隨後漸擴大成為不規則的大型橄欖色水浸狀斑塊,罹病初期病變只侷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已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且無法儲藏,因罹病中、後期,受感染之果皮亦會呈現龜裂現象,病原細菌可單獨或隨同腐生微生物蔓延到果肉,造成果肉腐爛。有些品種果實受感染後,在果皮上僅出現龜裂的小褐斑,而沒有明顯的橄欖色水浸狀斑塊,但病原細菌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嚴重的水浸狀病徵。於西瓜子葉上呈現水浸狀斑點後轉變為褐色壞疽病斑,常伴隨黃色暈環,感染本葉則形成不明顯的褐色小病斑,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感染果實的主要感染源。於台東及台南地區田間發現苦瓜細菌性果斑病出現在「高月」及「月華」兩個品種,由病葉及病果分離之細菌菌株已証實為A. avenae subsp. citrulli

大西瓜果表不規則水浸狀斑塊及龜裂症狀
大西瓜果表不規則水浸狀斑塊及龜裂症狀
西瓜苗期子葉上水浸狀、壞疽伴隨黃暈的病斑
西瓜苗期子葉上水浸狀、壞疽伴隨黃暈的病斑

不同葫蘆科作物對細菌性果斑病病原細菌之感受性

以苗期噴霧接種法行人工接種,病原細菌可感染越瓜、胡瓜、南瓜、絲瓜、苦瓜、冬瓜、扁蒲等七種十二個栽培品種的葫蘆科作物,但品種間罹病度有所差異。不同栽培品種的西瓜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病原細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病性,但目前尚未發現具有強抗病性的栽培品種。以苗期噴霧接種西瓜及甜瓜等21個栽培品種,結果顯示供試品種均具感病性,其罹病度略有差異。而79個國內外的甜瓜品種(系)之罹病度由15.0∼76.0%,亦未發現具強抗病性品種(系)。

不同來源之菌株均可交互感染,在幼苗上,西瓜來源的菌株對西瓜及洋香瓜的致病力相似,但由洋香瓜來源的菌株對洋香瓜的致病力均高於對西瓜的致病力,以西瓜、洋香瓜及東洋系薄皮甜瓜來源的菌株相互接種,亦顯示不論來自西瓜、洋香瓜或東洋系薄皮甜瓜之菌株對洋香瓜有較強的致病力,又洋香瓜來源之菌株,對西瓜、洋香瓜或東洋系薄皮甜瓜三個供試品種之致病力較高,東洋系薄皮甜瓜來源者次之,西瓜來源者較弱。

防治對策

病原細菌會藉由採種、洗種時污染而附著於種子種皮上,同時也証實會污染種子內的胚乳部份,帶菌種子貯存於12℃下12個月後未減病原細菌之傳播能力,含有土壤、介質及西瓜根部纖維有機殘渣的穴盤,浸漬於病原細菌懸浮液後,貯存於4℃下病原細菌僅能殘存63天,且隨溫度升高而減低殘存能力。種子帶菌是本病害主要傳播途徑,自然帶菌的西瓜種子,播種後均有很高的發病率。罹病果實或植株殘體若於田間放任其腐爛,都可成為下期作的重要來源,而病原細菌於其他雜草或土壤中可殘存多久,尚待探討。

種子經50℃溫湯、混合西瓜汁及殘渣發酵、稀鹽酸、次氯酸鈉或次氯酸鈣處理,均可減少瓜苗感病的比率,但無法去除種子內的病原細菌。試驗証實洋香瓜或西瓜種子以1%鹽酸浸漬20分鐘後,以清水流洗20分鐘、風乾後播種,可以降低發病率。頂灌(overhead irrigation)及雨水為溫室及田間病原細菌蔓延的重要途徑,不少西瓜或甜瓜育苗場因種子帶菌,加上場區以噴灌給水,造成株苗百分之百罹病,損失慘重。在果皮的臘質層尚未完全覆蓋前,病原細菌易由氣孔侵入,而成熟的果實由於果皮的氣孔被臘質層所覆蓋,病原細菌僅能由傷口感染,接種試驗中可發現西瓜果齡愈小發病指數愈高,甜瓜授粉期以病原細菌接種雌花,可於小果期出現病斑,故本田期應注意小果期前的防治。室內篩選對病原細菌的生長較有抑制能力的化學藥劑,擇取三種進行種子消毒及田間試驗,結果顯示種子經病原細菌高濃度接種後,以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及10%鏈四環黴素可濕性粉劑浸種至種子發芽(25℃、約24小時)之處理,可減少瓜苗感病的比率,防治效果與稀鹽酸處理相似(表一)。

表一、種子處理防治細菌性果斑病試驗

種子處理

罹病苗株率(%) 14

103cfu/ml 2

106cfu/ml

108cfu/ml

2小時(2) 3

2小時(20)

2小時(20)

24小時(40)

68.8%多保鏈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

0 a

3.6 a

92.9 d

54.5 b

10%鏈四環黴素可濕性粉劑1000

0 a

2.0 a

49.1 b

3.5 a

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 1000

0 a

1.8 a

67.3 c

1.8 a

對照,無菌水

1.7 a

13.3 b

68.6 c

96.6 c

對照,未接種病原細菌

0 a

0 a

0 a

0 a

1%稀鹽酸

0 a

0 a

9.3 a

5.5 a

1.罹病苗株率()=罹病苗株數/供試苗株總數×100

2.種子接種之病原細菌濃度

3.藥劑及無菌水(稀鹽酸)浸種時間

4.表列英文字母相同者,表依鄧肯氏多變域分析測定5%差異不顯著

結語

田間管理重在田間衛生工作的徹底執行,避免將罹病瓜苗移植本田,隨時清除病葉、病果,以免遺留田間成為二次感染源。採用隧道式栽培,可以隔絕雨水,減輕雨水飛濺而散播病原細菌,又雨水造成果實上積水有利病原細菌侵入感染;露天西瓜田宜避免似降雨的噴灌給水。

裝飾圖回首頁              裝飾圖回出版品             裝飾圖回台南區農業專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