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28期:21~23頁(1999年6月)
文/圖 謝桑煙 王裕權
茂盛自動化水稻蔬菜綜合育苗場為一水稻育苗中心轉型之育苗場,負責人邱永茂先生,世居雲林縣元長鄉卓運村。邱農友從學校畢業後即以務農為業,從早到晚跟隨父母親等下田耕種,早期以種植水稻、雜糧及甘蔗等大宗作物為主,工作辛苦,收入有限,祇能求得溫飽。及長,因鑑於光靠種植水稻、雜糧等作物之收入不足以養家,必須另謀兼業,乃於民國65年設立水稻育苗中心培育水稻秧苗,一方面提高自營的耕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供應稻農以貼補家計。因受輪作制度之限制,早期以供應二期作水稻為大宗,至民國73年政府實施稻田轉作政策,耕作方式逐漸調整為第一期作水稻→秋作雜糧→冬季裡作蔬菜,水稻乃由原來的第二期作調整為第一期作,蔬菜則除冬季裡作外,甚至有全年均調整種植者。由於水稻育苗集中於供應第一期作,其育苗工作期間為12∼2月三個月,全年休閒期間長達九個月,為配合本地區作物種類型態之轉變及水稻育苗中心場地、人力之有效利用,於民國82年設立蔬菜自動化育苗場,培育十字花科之結球白菜、甘藍,茄科之茄子、甜椒、番茄及葫蘆科之大小西瓜、甜瓜、扁蒲等服務果菜農友,採用以水稻及蔬菜自動化育苗綜合經營,以符合經營效益,且蔬菜自動化育苗依產值計所佔比率已達60%。
水稻為台灣之主要糧食作物,使用優良秧苗為提高產量重要因素之一環,因此,秧苗之培育工作非常重要,不可忽略。秧苗培育方法之演進是由秈稻的手拔秧、梗稻的鏟秧而至配合機械插秧之盤秧,盤秧之育苗方法又由土壤育苗、穀殼育苗而至現行之土壤加穀殼育苗,均耗費政府相當大的人力與物力加以研發改進,使稻農受益良多。
茂盛水稻自動化育苗中心之主要設施有:作業室150坪、自動播種系統三大牌一套(每小時作業能量2,500箱)、消毒池40.5m3(8.1 m3/個×5個)、堆高機、鏟土機、碎土機、耕耘機、備料大斗各1台(個)、土壤輸送帶10台、育苗輸送帶460m及綠化場2公頃等。
邱農友於民國63年看到有些農友利用木板及木條釘製箱盤進行水稻育苗工作,並由朋友告知利用箱盤苗插秧水稻產量較高,乃引起他的興趣與關注,經過一年多的觀察與學習,毅然於民國65年自行設立水稻育苗中心投入水稻機械化育苗工作,育苗數量從0.8萬箱開始,種植面積32公頃(250箱/公頃),年年增加,至民國75年達到45萬箱最高峰,種植面積1,800公頃,成長56倍,嗣後因受民國73年推行稻田轉作政策之影響,育苗數量於是逐漸下降,迄民國87年減少至30萬箱,種植面積1,200公頃,負成長33%,次種轉變對民國82年轉型設立蔬菜自動化育苗場並不無影響。
|
|
雲林縣為蔬菜重要產區,自政府推行稻田轉作政策以後,由於耕作方式的改變,蔬菜栽培面積陸續增加,以民國86年大宗蔬菜-結球白菜、甘藍及花椰菜之栽培面積來說,計有3,960公頃,佔台灣總栽培面積的23%,僅次於彰化縣。在水稻栽培面積逐漸減少,蔬菜栽培面積逐漸增加之情況下,對水稻育苗中心之營運難免將遭到衝擊,邱農友急思因應措施,首先於民國80年開始使用蔬菜手播穴盤育苗,民國81年在參加一次蔬菜穴盤育苗觀摩會機會中,首次看到蔬菜機械穴盤育苗,之後密切與台灣大學農機系陳世銘教授及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張金發副研究員聯繫請益,毅然於民國82年設立蔬菜自動化育苗場,從事蔬菜與水稻育苗綜合經營。
蔬菜自動化育苗場之主要設施有:山型鍍鋅鋼骨結構作業室70坪、會議室30坪、山型鍍鋅鋼骨結構溫網室10棟1,200坪、科洋PN-20自動播種系統一套每小時作業能量150箱、單軌式搬運車及跨植床搬運車6部、活動植床1,200坪、懸吊桿式噴水及噴葯系統20套、20英寸通風電風扇40台及半自動啟閉式內遮陰20套等。
|
|
|
|
蔬菜自動化育苗場之營運,第一年(民國82年度)籌備工作佔去大部分時間,又自動播種系統僅完成裝設半循環,不但需要3個人力,且效率亦較差,惟育苗供苗量已達100萬株,種植面積以每公頃需苗量40,000株計算為25公頃,較民國80年開始使用手播育苗之10萬株成長10倍。民國84年度自動化播種系統環狀循環全部裝設完成,祇需2個人力,育供苗量增加為665萬株,種植面積為166公頃,成長了6.65倍。民國85及86年度育供苗量陸續增加,分別為1,053萬株及1,067萬株,民國87年度再擴展為1,488萬株,種植面積372公頃,較民國84年又成長了2.24倍,概略估算全年產值大約為1,000萬元。
茂盛自動化水稻蔬菜育苗場係由水稻自動化育苗中心轉型之育苗場,採用水稻及蔬菜育苗綜合經營,使全年當中工作不致中斷,有效的提高經營效率及經濟效益,為一非常好的經營構想,其優劣點有以下三點:
一、蔬菜及水稻育苗過程大同小異,蔬菜自動化育苗之過程為介質準備→播種→堆積→搬運→育苗室管理→出供苗,水稻育苗過程為介質準備→播種→堆積→搬運→綠化場管理→出供苗,其主要差別在於一個為育苗溫網室,一個為露天綠化場。整體而言,蔬菜自動化育苗之投資成本大,介質用量少,管理費工,工作較輕鬆,水稻育苗則反之。
二、蔬菜育苗期間為3∼11月較長,水稻育苗期間為12∼2月較短,如採用兩者綜合經營,則全年工作不致中斷,專業工人可以維持。如採用專業經營,則水稻育苗較不符合經濟效益。如放棄水稻育苗,則應再找替代作物以彌補三個月之空檔期。
三、夏季可利用水稻綠化場搭建簡易隧道式塑膠布供蔬菜育苗,有效的增加蔬菜育供苗量,提高土地之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