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韓錦絲
前言
本省短期葉菜類栽培種類繁多,其中以十字花科的白菜、油菜、青江白菜、芥藍菜等佔較多數,其他種類如萵苣、茼蒿、莧菜、芹菜、甕菜、菠菜等亦是重要短期葉菜類,全省栽培面積約13,000公頃,其中雲林縣之栽培面積即超過7,000公頃,佔全省之半數以上,由此可知雲林縣是本省葉菜類最主要生產地區,其中西螺鎮、二崙鄉、莿桐鄉等鄉鎮更是雲林縣生產重鎮。近年來露天栽培方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水平式網室和溫網室設施栽培,因此,一畦又一畦的溫網室,就構成了西螺、二崙地區的景觀特色。又因為西螺鎮內即擁有二座大型果菜拍賣市場,由於交易地點的優越性和交易時間的彈性化,因此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承銷商和菜販,儼然成為全省葉菜類蔬菜最重要的集散地,更因為葉菜類生長時間短,年可收8∼9次之多,變現相當容易,而不斷吸引更多農民投入生產行列。農民在搶種搶收下,農藥使用、土壤劣化、病蟲害滋生、供需失衡造成菜土菜金….等問題也一一浮現。
班創立緣起
本班創立於民國83年8月,以『和心蔬菜』為產銷班班名,後經西螺鎮農會整合統一班名為蔬菜產銷班第十六班。之所以會創立『和心蔬菜』產銷班,乃因有感於當時的農業生產由於長期化學肥料和農藥的大量使用,而使得土壤劣化、污染和農藥殘留問題不斷湧現,不但困擾著善良守法的生產農友,更讓消費大眾有如驚弓之鳥,視農藥殘留為農產品消費最大的困擾和障礙。因此深深體會到農業是一種良心事業,為消費著提供健康、衛生、安全的農產品是義務也是使命,適逢農政單位正在積極推動蔬果安全用藥『吉園圃』標章認證作業,現任班長程昆生先生認為這正是重振農業生產和消費信心的最大契機,於是本著這一份理想和誠心,號召志同道合的五名農友一同創立『和心蔬菜』產銷班,自84年取得吉園圃認證合格標章全面提供『吉園圃』標章認證合格的蔬菜給消費者,徹底實踐了生產「健康、安全、衛生」蔬菜的信念。嚴格遵守蔬菜農藥安全使用和安全採收期之規定是全體班員堅持之信念和最重要之班規,因此本班自創班以來迄今,年年均通過「吉園圃」合格認證標章的榮譽。
班發展經過
本班創立之初,班員僅5名,生產面積3公頃,經過三年多的成長,如今班員以增為22名,面積已達14.4公頃,產品以小葉菜類為主,有小白菜、青江菜、空心菜、菠菜、萵苣、芥菜…….等。為貫徹產銷一元化策略,班產品以兩種型態行銷,一種是以大包裝方式配合農會共同運銷,直接供應各大拍賣市場,另一種則是以小包裝直銷方式,直接供應生鮮超市及工廠副食。草創之初,由於資金籌措和設備較為不足,加上創班較晚,對於直銷市場的開發和拓展要比同業花費更多心力,幸好有長輩的全力支持和不斷鼓勵,才能順利成長茁壯,尤其是班長父親程鐵旺老先生,為鼓勵後輩能順利展現理想和抱負,在場地提供和資金支援方面不遺餘力,西螺鎮農會的全力協助和輔導更是功不可沒,農會推廣股工作人員除了時時協助提供相關資訊和安排班員加強相關的教育訓練等等之外,難能可貴的是余總幹事也時時至班給予激勵和關心。在承接了這麼多的關愛下,本班班員為了不負眾望,因而更加努力打拼,在穩定中力求成長,在86和87兩年的產銷班考核評鑑中,均榮登全省百大績優產銷班的行列,惟本班並不以此為滿足,全省十大績優產銷班是他們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班產銷組織及營運狀況
本班班員共有22名,包括核心班員6名,一般班員16名。在組織上設置有班長、副班長、書記、會計、會記顧問各1名,並僱有員工20名,進行產品整理包裝和行銷。核心班員提供大部分資金設置共同事業體,以小包裝蔬菜直銷生鮮超市之營運為主軸,依季節性及市場需求量變化,進行階梯式計畫產銷,產品搭配供應台北縣農會、全聯公司、及宜蘭縣農會等生鮮超市的行銷通路。目前營運量仍在不斷成長中,86年銷貨收入達二千七百多萬元,今年(87)光是上半年統計就已高達二千萬元。共同事業體產品之包裝、整理、運送均由所雇用的員工負責,至於市場及行銷通路則由班長負責開拓。一般班員因年齡較大,則專一負責生產業務,依班生產計畫提供充足貨源給共同事業體外,部分產品則以大包裝方式,由班統一並經由農會共同運銷系統,運送台北果菜公司拍賣,以供應大台北地區消費。本班發展型態係以小包裝直銷為重心,所以本班
設備較偏重於包裝集貨及理貨場所的佈置和附屬配備,目前除了冷藏庫、電腦及60坪包裝場外,並設置有生化檢驗室,負責產品檢測工作,確實做好健康安全衛生把關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每個班員都有很強烈的蔬菜安全用藥觀念,所以班產品才能持續年年通過『吉園圃』標章認證,每個班員都知道必須更認真、更用心、也更謹慎來維護班產品信譽。由於班業務持續成長,原有設備漸感不足,因此再興建新集貨場一處(200坪)並擴增冷藏庫70坪之中,預計年底前可以佈置完成並啟用。
班未來發展目標
加強班生產業務,達到年經濟規模運銷量1,000公噸以上的目標,並加強小包裝直銷業務拓展及品牌、商業信譽建立和維護,並積極加強企業形象塑造,增加產業競爭力。
加強組織架構、運作功能調整,落實職務分工。
不斷加強生化檢驗設備及人員訓練。
發展自動化有機介質箱式栽培,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並因應有機蔬菜消費人口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