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惠琳 圖/黃鵬戎
為使農特產品產業蓬勃發展,農林廳積極推動少量多樣化政策,將各試驗改良場所已開發成功且具發展潛力之本土化或新引進作物,配合栽培技術改進,推廣農民適量生產,以少量爭取高價,並取代部分滯銷之作物,以多樣化刺激消費者購買慾,讓本省農業保有持續發展的空間。大內鄉的「酪梨」也在這種情形下雀屏中選,成為台南區推動的少量多樣化作物之一。
成立源起
說起大內鄉的酪梨,最早可追溯到50年前,葉恩郎先生從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帶回兩棵種苗,種在自家庭院中開始,當時並未視為經濟作物,僅當成一般庭園木,後來雖陸續有零星種植,但因管理粗放、銷售無門,因此一直未成氣候。直至70年代政府開放觀光,消費者接觸面較廣,對酪梨開始有粗淺的了解,當時相鄰的麻豆鎮已率先推廣酪梨栽培,生產漸具規模。民國80年政府為因應加入WTO,調整農業生產方向,進行產銷班整合工作,農會評估該地區土壤、氣候適合酪梨生長,管理上較為省工,栽培面積也持續擴大,遠景不錯,因此便積極輔導此產業,在79年成立酪梨產銷班1班,但因組織渙散,因此在81年進行重整,曲溪酪梨產銷班(大內鄉酪梨產銷班第一班)便在此時組織成立。目前大內鄉有酪梨產銷班9班,班員數207人,栽培面積約300公頃。
班組織與運作
本班在民國81年成立運作,班員由開始的13人增加為目前的25人,栽培面積有30公頃。班設有班長、副班長、會計及書記各一人,目前由葉恩郎先生擔任班長。班有一佔地85坪的集貨場,作為班員集貨、包裝與開班會之用。班基金來源除每位班員入會時的入會費外,每年7月須繳交500元作為共同採買資材、聚餐、觀摩等之用,另外有政府專案補貼經費來建置班場所及購買設備。每2個月開班會1次,每年舉辦1次觀摩聯誼活動,藉以聯繫班員感情,並慰勞班員另一半一年來的辛勞。曾多次前往農試所嘉義分所了解酪梨各種新品種特性及栽培管理新知識,以及前往崙背苦瓜產銷班、民雄鳳梨產銷班等學習組織整合、共同運作經驗,對班員的農場管理與班務運作有實質的幫助。
產銷概況
酪梨生長勢強,除根腐病外,目前無重要病害發生,不須噴施大量農藥,污染少。本班嘗試應用有效微生物EM製作成微生物有機肥及氨基酸液肥等,經多位班員施用觀察,成效不錯,已推廣給其他班員使用。本班在套袋、病蟲害防治藥劑、有機肥等生產資材的採購上,採共同購置方式,以降低班員的生產成本。另外,葉班長率先進行酪梨有機栽培,據他本人表示,在採用有機栽培後,植株較為健康,產量增加約2成,並且鮮果售價也較一般果每台斤增加1∼2元,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農民通常較為被動,除非有明顯的利基與誘因才會跟進,因此葉班長希望自己的果園能起帶頭示範作用,讓班員都能仿效,獲得實質的利益。
為考慮與其他鄉鎮錯開產期,本班主要推廣栽種品種為早生、中早生與晚生品種(長種、紅心圓、厚兒、Choquett等),從6月至隔年2月都有鮮果銷售,產期長達9個月。在無鮮果產期間,亦有冷凍酪梨果肉銷售,此冷凍果肉為於盛產期價格較差及次級品經加工處理之產品,對增加班員收入有明顯的助益。
在銷售方面,本班產品大部分寄往台北果菜市場及自行運送至鄰近之新化果菜市場銷售,少部分寄送至高雄果菜市場拍賣。酪梨的銷售在南部市場的量與價都比中北部地區為高,為了拓展市場,讓消費者認識酪梨,本班配合農會於82年兩次前往台中市辦理品嚐、展售會,介紹酪梨的品種、選購、成熟度判別及食用方法等,開始打入中部市場。為了開拓北部地區市場,於是班內觀念相近的班員便進行共同運銷作業,即採收後進行共同集果、分級、包裝、計價及市場調配等工作,以期降低運銷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
未來規劃與展望
目前班務由熱心公益的葉恩郎班長主導,舉凡品種篩選、產期規劃、果品分級、施肥與用藥試驗,都由他親自動手。農會在組班、品種引進及文宣工作上所做的努力也不容忽視,尤其農會推廣股技師王水池先生在爭取經費、協助解決疑難雜症上頗受班員的讚許。王技師表示,酪梨因管理上較為省工,很適合目前農村勞力老化之社會,目前在台灣仍屬「少量」的作物,最少還有5年的發展空間,但為求產業平穩成長,須有長遠的計劃。
酪梨糖分低、能量高,可推薦為糖尿病人之食物;含豐富的維他命A、B1、B2、B6、C、E、鐵、菸鹼酸、葉酸、鎂等,不含膽固醇,所含植物性脂肪易於消化,是肥胖者最佳之食品,且可降低血液中之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阻塞。此時正值盛產期,建議各位讀者趁現在果美價廉大快朵頤一番,尚未吃過者也可趁機嚐試看看,保證讓您美麗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