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楊紹榮
據本場農業經營研究室之彙整資料,迄民國86年2月止,本場轄區之蔬菜產銷有932班,以雲林縣最多有383班,由於雲林縣境內之西螺、二崙及田尾地區為本省最主要的短期葉菜類產區,且西螺及二崙蔬菜生產專業區也成立多年,加上境內果菜合作社場多達30餘家,因此產銷班隊籌組之數目因而最多。本場除了輔導蔬菜生產專業區之栽培技術改進外,自產銷班隊成立後亦先後輔導漢光、饒平、詔安、子茂、新湖、永定、田尾、復興及溪邊等多家合作社場之栽培技術、採後處理及運銷技術改進。此次主要介紹位於西螺鎮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所屬蔬菜產銷第三班之產銷概況及較其具特色的栽培技術,供業者參考及借鏡。
簡介
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於民國78年成立,目前有213名社員,耕地面積有152.5公頃(塑膠布溫網室有2.5公頃,水平葡萄棚紗網有65公頃,露地栽培有85公頃)。所生產之蔬菜,除了部份參加共同運銷外(0.1%),有25.7%銷往國軍秀朗及龍岡副食供應站,24.8%直銷惠康及遠東愛買等超市,約有49.4%銷往大型批發倉儲。以民國84年為例,年銷售量達15,881公噸,銷售金額為45,145仟元。
漢光生產合作社蔬菜產銷班第3班於民國82年5月成立,有11個班員,面積為10.19公頃,主要為設施栽培,目前有大型捲揚式塑膠溫網室1公頃、水平葡萄棚紗網7公頃,露地栽培有2.19公頃,除了進行一般短期葉菜類生產外,該班的特色為進行穴盤苗之培育及穴盤蔬菜生產。該班目前各類蔬菜年銷售量為1,221公噸,佔整個漢光果菜合作社銷售量的7.68%。該班目前著重於栽培技術改進,由於農村勞力短缺,僱工不易,因此尋求以簡易的機械作業代替人工,改善播種及肥培管理,使生產能規格化,俾降低生產成本,另鑑於消費者對於蔬菜品質的要求提高,因此利用生物性肥料及非農藥的綜合防治於蔬菜栽培,以改善栽培環境,同時創立品牌,生產高品質的蔬菜,此外,蔬果採收後的植株殘體及分級包裝後之廢棄物均急待解決。近年來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在本場的輔導及規劃下,在蔬菜栽培技術改進如穴盤蔬菜生產,有效微生物肥料之利用,以及穴盤育苗方面均有顯著的提升茲分述如下:
穴盤蔬菜栽培體系之建立
民國84年輔導利用不同規格穴盤直接生產短期葉菜類,初步評估可行性高,且發現有諸多優點,諸如減少初期生產管理費用、減少復耕連作障礙、防止地下病蟲向上蔓延,同時可減少除草工時、減少使用農藥等,因此,於民國85年開發18格穴盤(每格長5 寬5 高=45 45 5公分)進行穴盤蔬菜大面積栽培。穴盤蔬菜栽培,除了前述優點外,採收後的蔬菜較傳統土耕直播蔬菜為重,且較耐貯運,同時在雨季來臨時期又有調節產期作用。迄86年1月止已推廣5公頃,每天約生產7,000包(每包250公克)。目前正加緊改進移植系統、穴盤田間鋪設及採收系統之規劃,俾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以降低作業成本。
穴盤苗之培育
早期穴盤蔬菜之播種均採人工逐格播種,較費工時,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目前已利用小型自動播種機,先播於288格穴盤,俟成苗後於適當時期,再移植至18格穴盤。
為了使自動播種機能充分發揮使用效率,因此兼作蔬菜苗之培育,迄目前為止計有花胡瓜、番茄、甜瓜、甜椒、辣椒、結球甘藍、甘藍、包心白菜之育苗培育。以民國85年9月為例,全部育苗數達1,191,071株,主要供應雲林及彰化縣蔬菜區之生產。
有效微生物在短期葉菜類之利用
本省蔬菜栽培由於同一塊菜園複種次數多,加上化學肥料及農藥的使用量偏多,經過長期的栽種後,土壤理化性及結構改變,致土壤酸化、鹽化等性狀逐漸產生,而肥料及農藥在土壤中累積的殘留物也改變了土壤生物性,土壤地力因而日趨劣化,影響蔬菜生產及品質。早在民國83年本場即輔導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蔬菜產銷班第3班使用有效微生物群於短期葉菜類栽培,迄今已有3年餘,成效良好,在整地時施用微生物有機質(每10公畝150公斤),並於植株生育期間每隔一星期再噴施有效微生物發酵液500倍三次,不僅可提前採收,而且單位面積產量均增加。
蔬果廢棄物處理
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目前有2個分級包裝處理場,蔬果包裝後每天殘留的廢棄物頗多,在處理上也產生困擾,由於目前蔬果產銷班第3班已著手進行穴盤蔬菜生產,採收後殘存之栽培介質為數頗多,因此特別設立佔地150坪的蔬菜廢棄物處理場,將分級包裝之殘留菜葉壓榨成菜汁及乾葉,菜汁預備做為液肥,乾葉則混合使用後之介質做堆肥,供菜園使用,未來預計每天能處理7-8噸之廢棄物。
結語
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蔬菜產銷班第3班,從目前穴盤苗培育,進而開發出穴盤蔬菜,改變目前現行蔬菜栽培方式,進行計劃生產,除了達到調節產期作用,並已建立一特殊品牌,鑑於消費者對高品質蔬菜之需求漸增,因此預期漢光果菜合作社蔬菜產班第3班未來的遠景是充滿發展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