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專訊第15期:19~20頁(1996年3月)

84年度十大績優產銷班

嘉義縣中埔鄉社口區段菇類產銷班介紹

文/圖  韓錦絲  

嘉義縣中埔鄉「社口區段菇類產銷班」成立頗早,其前身即是「中埔鄉社口菇類研究班」,在民國73年由中埔鄉農會號召組織而成,而後於民國76年響應政府農地利用綜合規劃發展地區農特產品政策--整合為「社口區段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菇類共同經營班」,及至八十二年再配合政府產銷班隊大整合政策而改為「社口區段菇類產銷班」。本產銷班歷經十餘年的成長、蛻變和茁壯,產銷業務仍在穩定中持續成長進步。難能可貴的是,班員的努力終於在八十四年獲致各有關單位的認同和肯定,而能在全省數千產銷班隊中脫穎而出榮列全省十大績優產銷班隊排行榜。

成長之路

本班址中埔鄉社口村,位處中央山脈西麓,為嘉義往阿里山風景區必經之地,交通發達並與著名之吳鳳廟相鄰,海拔高度約100-400公尺不等,氣候溫和頗適合菇類之栽培和發展。民國73年,中埔鄉農會鑑於菇類栽培產業逐漸滋長,若能促其持續成長,或能成為中埔鄉具特色產業,於是由農會將全鄉從事菇類生產農戶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埔鄉社口菇類研究班」,當時因社口村從事菇類栽培農戶最多,也最為集中,所以班址就設於社口村,班員有六十八名之多。研究班成立的最大宗旨就是透過班隊的組織運作而能促成班員栽培管理技術的提昇,而能提高產量和產品品質。而後隨時代進步和變遷,整個台灣農業發展亦漸漸轉型,農業產銷問題日趨突顯,政府農業政策走向也以「產銷」並行輔導為重。鼓勵農戶藉由班隊組織等團隊力量運作來加強產品技術品質提昇及銷售途程的縮短和簡化及產銷一元化,轉被動為主動。班員為配合時代潮流更迭,於76年在各有關單位的鼓勵協助下本研究班於是轉型為產、製、銷並行發展全方位經營的班隊-「社口區段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共同經營班」,此時班員均面臨了產、製、銷全方位經營的新挑戰,班員為了不辜負農會、及有關單位的激勵和期望,所以全都卯足全力以赴,也因此班隊組織運作更嚴密健全和靈活,更由於全體班員的團結和努力並虛心接受學者專家和有關單位的輔導和力求改進,短短的幾年間就紮下了「社口區段菇類」品質精良的品牌信譽基礎。因而贏得了79-80年全省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共同經營班比賽第一名的好成績。八十二年配合農林廳發展七大重點產業整合產銷班隊而重組為「社口區段菇類產銷班」班員精簡為16名,班員個個均是菇類栽培好手,是專業中的專業,把菇類產業帶入了現代化、企業化經營的最高境界,中埔鄉現今菇類產業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本產銷班十多年來苦心經營和引導功不可沒。

班隊組織嚴密賞罰分明 班務運作頗具巧思和特色

本班由於組織嚴密,所以班員團結向心力強,班務運作健全靈活且具巧思和特色,班員除依規定每兩個月召開定期班會外,常依需要而召開臨時班會,班會或班活動時為鼓勵班員養成守時觀念,準時參加班員均能獲得1000元之獎勵,以鼓勵方式替代以往遲到罰款500元之規定,不但效果佳,班員之間感情也更融洽。惟若集會時遲到30分鐘以上則以缺席論處,累計缺席達班約規定次數,則開除班員資格。另外班產品亦得全部交由班處理,不得私自出售,否則亦按班約懲處。由於菇類產業設備成本高,投資金額大,技術需求性高,成敗得失頗大,因而培養出班員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體認,惟有互相扶持提攜才能成長茁壯。

生產設備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應用於各類產業均是必然之理,完善的設施是任一產業成功必備條件。菇類生產更首重設備之完善。本產銷班在硬體設備方面有接種室一棟、養菌室二間、鍋爐、高壓殺菌爐等等,從菌種培養到太空栽培包之充填至殺菌接種上架等一貫作業設備樣樣具備。經過班員的精心研究和改進,整個作業流程均甚為順暢,大大的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產銷成本。另建有冷藏室7棟及全自動乾燥室兩棟(16坪)作為產品調製和產期調節之用。其他設備尚有怪手、鏟土機、堆高機、貨車等生產器具,班活動集會場所亦相當完備。另為解決養菇後廢棄太空包所衍生之環境污染問題,於民國八十年由農林廳、嘉縣府、中埔農會等再輔導本班並鼓勵班員投資設置4000多坪廢棄物處理中心,有效回收養菇廢包,將養菇廢料調配雞糞、米糠等農牧廢棄物再醱酵調製成有機質肥料,將有用資源回歸大地,不但有效解決了讓人頭痛的環境污染問題,還達到了改良土壤、維護地力的目的。目前產品以「濟公牌」有機質肥料暢銷全省,還頗受好評。

調查市場供需情形訂定 年度產銷計畫頗具機動性

本班每年在訂定年度生產計畫前,均是先搜集相關資訊,並進行市場調查和預估,再經由班會訂定年度生產計畫和分配各班員生產種類和數量。為求產品品質之精良,分配班員生產時係依各別班員所專擅類別而定,如此不但可確保品質,班員技術亦能充分發揮。班產品目前是以鮑魚菇和木耳為最大宗,靈芝、斤耳、長茸菇、香菇等次之,鮑魚菇是以定量小包裝方式鮮銷傳統市場或大量直銷工廠製罐外銷,年產量約有1600公噸之多。木耳(黑木耳)盛產期日產量高達18,000多公斤,也以鮮銷傳統市場為主,過剩時才有乾製品。香菇過往亦是本班重要產品項目,近年來因限於人力已漸次由市場需求很熱絡的靈芝所取代。靈芝需求量年有大增,呈供不應求狀態,本班正計畫擴大產量之中。

匠心獨具的產銷模式值得學習

本班經過十多年來的產銷經驗累積和不斷的研究改進,終於自行創立了一套獨特的產銷模式;在此先就生產作業模式談起,本班班員雖僅有16名,然而栽培面積卻高達24公頃,為使每一班員的產能和產量均能維持穩定,而能確實達到計畫生產目標,所以由班統一募集和僱用工人,並將工人有系統的予以組織起來,分成各種作業小組,以其分工精細而專業,如接種組、填充組...等,並設置有總領班一人,作業進度由總領班參與班員所議定計畫工作曆再調配各作業小組依序進行,由於已行之有年,班與各作業小組間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此種有組織、有計畫分工精細的作業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維持了班產品、產能、產量的穩定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奠定了產銷班能持續發展的基礎。作業小組成員因整年均有穩定收入,所以勞力不會往外流失。另就銷售模式而言,由於班員年產量均非常大,在全力投入栽培生產後很難再有心力來顧及產品銷售,於是在顧及產銷一元化、提高收益的前提下,研創出本銷售模式--就是將班員依生產菇類別分組,每組成員約4-5名,在每組成員中選出一名具銷售興趣和能力的班員,來專心負責該類產品市場行銷工作,並得另行負責市場供需資訊調查和收集及整合收賬等工作,以產品銷售價的5﹪作為佣金利潤。但為促成銷售人員專心致力於班產品市場開拓和行銷,並展現其對全體班員的公平和負責起見,行銷人員則必須脫離生產行列以昭公信。目前全班共設有三位行銷人員。此作業方式,讓班員均能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也讓本班漸漸邁入企業化經營之門。

未來展望

本班班員均甚年輕,除班長陳用賢先生較年長外餘班員均約30-40餘歲,平均年齡僅40歲而已,企圖心仍甚強並不以目前的成績為滿足,亟甚期待有關單位和學者專家加以輔導指正,使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目前全班仍致力於菇舍及栽培設施的更新改進,並計畫能以更先進的栽培設備和技術來生產高品質高產值的產品,使中埔鄉的菇類產業能更蓬勃發展。

裝飾圖回首頁              裝飾圖回出版品             裝飾圖回台南區農業專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