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87-13 (No.85)

農作物現代化栽培生產技術
良質米生產

文/圖  吳炳奇 吳文政 林國清

前 言

近年來由於國內經濟的繁榮,國人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食米品質日益重視,高品質米在食米市場之需求日趨殷切,並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高品質米更具其重要性。隨著農業科技之高度發展,本省良質米之生產,在栽培技術上已有顯著之改進,由良質米品種之育成、適栽區之規畫、栽培管理技術包括整地、育苗、插秧、施肥、灌排水、病蟲害雜草防治、收穫等,以及收穫後之調製、儲存、加工技術之研發與應用,充分解決目前農民年齡老化、農村人口外移勞力不足之嚴重問題,為本省之良質米生產奠下良好之基石。

品種

台梗8號凡在良質米適栽區,種植推薦之良質米品種,所生產之稻穀、糙米、白米均經檢驗合於標準者,方可稱為良質米。良質米之品種均具短桿、抗倒伏、產量高、品質佳,適合機械操作管理,並有良好之外觀品質及食味,本省目前之良質米品種計有台中秈10號、台中189號、高雄139號、台梗2號、台梗5號、台梗8號、台梗9號、台梗11號及越光等9個品種。

適栽區

本省各區農業改良場自民國76年起,就良質米品種之適應性、水利設施、灌溉水質、農地土壤及氣候條件等予以檢討,迄83年初步規畫完成本省各縣市良質米適栽區,唯規劃修正工作持續進行,86年全省之良質米適栽區計有宜蘭等15縣市117鄉鎮,一、二期作合計有215,363公頃。

栽培生產技術

一、機械一貫化育苗

機械一貫化育苗目前本省插秧工作已98%使用插秧機,而插秧機所使用之秧苗皆來自政府箱式秧苗輔導設置之水稻專業化育苗中心,育苗工作自排箱→填土→灑水→播種→消毒→積箱→堆積等皆採機械一貫化作業,每小時育苗量可達1800∼2400箱,節省人力50%,對解決農村勞力不足及降低稻米生產成本有極大貢獻。插秧機所使用之箱式秧苗,皆為2.5∼3.0葉之幼苗,育成強健之幼苗需勵行種子預措工作,尤其是種子消毒工作,並採疏播,每箱播種量為催芽後種子220∼240公克。

二、省工機械整地

省工機械整地整地作業為水稻栽培之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完全以機械取代效率低之畜力,在這之前係採耕耘機或曳引機機耕二次後,再以牛犁耙平一次方告完成,為因應耕牛不足及提高機械效率,在曳引機耕耘部上端,裝置油壓式水田自動整平器,於曳引機進行第二次機耕時,使機耕及耙平工作同步完成,如此則可免除再一次牛犁耙平工作。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於插秧前5∼7天灌水, 3天前施基肥,隨後進行第二次機耕、耙平。在缺水地區或易漏水之砂質土壤,粗耕、施基肥及細耕可於插秧前2∼3天連續進行。

三、機械插秧

機械插秧台灣農業機械化之發展,以稻作機械化發展最為迅速,在稻作各項田間作業中,以插秧機機械化成長最快,民國56年引進二行手持行走式插秧機,至今已發展使用乘座式6行式或8行式全自動插秧機插秧,6行式每小時工作量約0.3公頃,每天正常工作量約2.0∼3.0公頃,8行式每小時工作量約0.4公頃,每天正常工作量約3.0∼4.0公頃。種植密度採寬行密植方式,行距以30公分,株距以15∼18公分為宜,每公頃秧苗量240箱,插秧行向以南北走向較佳,並力行淺植及避免傷害有利於水稻之早期分蘗,提高預期的單位面積穗數。

四 、肥培管理機械化

(一)地力之培養:良質米栽培首重地力之培養,以曳引機掩埋前作栽培之綠肥或以其附掛之堆肥機進行有機質肥料之施用等,可增加土壤有效養分,並改善土壤之理化性質,生產高品質之稻米。

(二)化學肥料之施用:,化學肥料之施用為彌補田間地力之不足,但以不施用過量氮肥為良質米栽培之基本原則。目前化學肥料之施用大都以背負式動力噴粒器進行,適時適量供應水稻各生育期吸收所需養分。

I、一般施肥法

1.施肥量:化學肥料之施用應視土壤之地力、品種之需肥性、前作物殘體及殘留肥料、有機質肥料之施用與否及氣象條件等而增減,本省各區農業改良場推薦之施肥量概為氮素一期作120∼180公斤,二期作100∼150公斤;磷酐一期作54∼72公斤,二期作36∼54公斤;氧化鉀一期作80∼140公斤,二期作100∼140公斤,施用複合肥料以基肥為原則,應注意其含氮素型態,並以台肥39號較適合。

2.施肥法:

(1)基肥之施用:一般基肥以氮肥25∼45%,磷肥全量與40%鉀肥於整地耙平前施用,與表土土層充分混合。

(2)追肥之施用:一般使用化學肥料的追肥於第一期作插秧後12∼18天,第二期作插秧後8∼10天施用,施用量為20%氮肥。第二次追肥於第一期作插秧後25∼30天,第二期作插秧後15∼20天施用,施用量為30∼35%之氮肥、40∼60%之鉀肥。

(3)穗肥之施用:第一期作插秧後60∼75天、第二期作插秧後40∼50天,正確時間至田間拔取生育中期的母株,將其葉片連同葉鞘由外而內一葉一葉剝去,若發現莖節前端顯示出白色絨毛狀(即所謂之幼穗),長度為0.2公分左右時(半粒米粒長),是為穗肥施用適期,通常以10∼25%之氮肥施用,若稻株發育茂盛或雨水多時可以不施,以防倒伏。

II、側條或深層施肥法

本施肥法係使用附掛於插秧機上的側條或深層施肥機進行插秧兼施肥工作,以減少氮肥用量,增加肥料利用率,並降低生產成本。其肥料施用量如表一。

表一、側條或深層施肥法肥料量

肥料種類

肥料成份(%)

每公頃用量

備 註

N:P2O5:K2O 一期作 二期作
台肥5號複合肥料

16:8:12

500∼550

450∼500

複合肥料中之氮肥應為銨態氮,如用硝態,則易脫硝而損失。
台肥39號複合肥料

12:18:12

650∼700

600∼650

穗肥之施用:如一般施肥法建議之施肥量靈活調節施用之。

五、適當之灌排水管理

水稻的一生中,不一定要全生育期均泡在水中,依據水稻生育階段對水分的不同需求而調整灌排水的方法,不僅可以節省用水量,又可提高養分的有效性及稻根的活性,而使生育健壯,具有增產及改善品質之效果。成活期至分蘗始期為配合殺草劑的施用,田間保持3公分積水。分蘗期保持3∼5公分的淺水狀態,以促進根群之發育與早期分蘗。有效分蘗終期至幼穗形成始期(第一期作插秧後40至50天,第二期作插秧後30至37天左右)排水曬田以抑制無效分蘗。幼穗形成期至終期對養分與水分之需求量高,應採行5∼10公分水深至抽穗後18天為止,黃熟期採取每3∼5天灌水3公分之輪灌方式,至收穫前5∼7天排水。

六、病蟲害共同防治機械化

病蟲害共同防治機械化本省位屬亞熱帶海洋型氣候,高溫多濕,病蟲害容易滋長,防治工作頻繁。傳統病蟲害防治噴藥,以人力背負式噴霧機進而推廣背負式動力噴霧機及定置式高壓管路噴霧機兩種,因使用人力多,工作效率低,工作勞累,且易人為疏忽造成中毒情形。至民國82年引進日製水田自走桿式全自動噴藥車,只需一人操作,可進行全區共同防治,每小時可施藥1.5公頃,噴藥速度快、壓力強、效果好、機動性高,又可克服噴藥人工缺乏之困擾。本省水稻主要病蟲害第一期作為葉稻熱病、穗稻熱病、紋枯病、縞葉枯病及二化螟蟲等,第二期作為紋枯病、白葉枯病、褐飛蝨、斑飛蝨與縱捲葉蟲等,其防治方法請參考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之「植物保護手冊」。

七、機械收穫

機械收穫目前機械收穫率達98%,大部分採用散裝式聯合收穫機收穫,五行割型式每小時可收穫0.25公頃,每天收穫面積約2.5∼3.0公頃,六行割型式每小時可收穫0.3∼0.32公頃,每天收穫面積約3.0∼3.5公頃,工作效率高且省工,對紓解農村勞力不足及遇天候不良搶救收穫等貢獻極大。一般稻穀之適當收穫時期為稻田內大多數稻穗上穀粒均已成金黃色,僅在基部上尚有2∼3粒穀粒呈黃綠色時收穫,唯為提高良質米品質,以提早1∼2天收穫為宜,收穫前一週應排水,使田面變硬以利作業。

八、乾燥與儲存

(一)稻榖乾燥中心

稻榖乾燥中心本省稻穀之機械乾燥已達85%,良質米之乾燥採循環式乾燥機三段變溫烘乾較佳,即剛收穫之稻穀置於循環式烘乾箱中,先以定溫55℃進行烘乾,待稻穀含水量降至20%時,再以定溫50℃續行烘乾,待稻穀含水率降至16%時,再以定溫47℃進行烘乾,而至稻穀含水率14∼15%時為止,如此可確保食味品質及提高碾米之完整米率。農林廳為提升稻米品質,減輕農民乾燥稻穀勞力及費用負擔,自76年起,配合良質米推廣及公糧收購作業,輔導設置穀物乾燥中心,直接受理農民收穫之濕穀,統一乾燥後輸送入倉儲存,農民不再自行乾燥稻穀,並減少自行乾燥稻穀所需之乾燥、裝袋及搬運之勞力及費用負擔,每公噸稻穀達1200元以上,成效卓著,實施以來,深受農民歡迎,各地農會紛紛籌備設置,以擴大直接服務農友。

(二)大型低溫散裝儲存筒

大型低溫散裝儲存筒傳統稻穀儲存方式,為配合公糧長期儲存需要及倉庫設備性能不足,大都採行袋裝儲存通風良好之冷涼地方,由於袋裝儲存進出倉需勞力太多,若欲加工為良質米最多僅可貯存6個月,因此,政府自82年起輔助良質米契作廠商設置大型低溫散裝圓筒倉,因進出倉迅速,低溫(12∼15℃)又可延長貯存期間,確保品質、風味不變,至86年止,全省已有三百餘個大型400至500公噸級之圓筒倉,對良質米之發展具重大貢獻。

展 望

米包裝機台灣地區之氣候條件甚適合稻米之生產,其栽培管理之技術,過去多年來在決策單位之領導及技術人員之努力下,完全擺脫傳統依賴勞力與畜力之耕作方式,整個生產過程從育苗、整地、插秧、灌溉水、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收穫、乾燥、儲存、加工、包裝上市,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的機械化,也可以說是農業科技充分應用,現代化農作物栽培生產技術的典範之一,使農業步入新紀元。

包裝好的米由輸送帶送出改善食米品質是國人共同的期盼,也是現階段稻米生產重要目標之一,而本省目前之良質米市場佔有率僅約14%,預定至民國90年,將提高至30%以上。另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開放食米限量進口之壓力,今後應繼續加強良質米品種選育、適栽區規劃、良質米現代化生產技術之推行、及實行稻米分級購銷,提升農民栽培良質米之意願,以增加高品質良質米之生產,符合消費者及國家之需要,並增加農民之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