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特產-1 (No.60)

牛蒡品種栽培管理及加工

陳榮五、陳鴻彬、林世欽   

牛蒡別名:吳帽、夜叉頭、牛菜、鼠粘、蒡翁菜、便牽牛、蝙蝠刺種子藥學名稱惡實或大力子。

前言

牛蒡(Arctium lappa L﹒),屬於菊科,別名吳帽、夜叉頭、牛菜、鼠粘、蒡翁菜等,原產地不明,西伯利亞、歐洲及我國東北均有野生種,現在的栽培品種由日本自我國東北傳入之後,為迎合市場需要所進行品種改良而成。牛蒡為根菜類蔬菜,除供醃漬、油炸及炒煮食用外,尚可做為藥材。牛蒡含有高量的菊糖、鈣、鐵及纖維質等成份,素為日本人所喜愛,過去本省均以契作栽培銷往日本,國內市場大多及於日本餐館,由於牛蒡以冬季裡作栽培為主,開發加工則可增加栽培面積,提供冬季蔬菜栽培種類、減少冬季蔬菜過剩之負擔,同時亦可利用鮮銷日本之下級品,提供加工用,增加收入,目前牛蒡主要產區集中在南部,栽培面積約200公頃。

園藝性狀

1﹒株型:生育旺盛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5m。根部長大,外皮粗,肉質灰白色,直根深入地下,長40~15Ocm,因品種及深耕程度而異。葉寬廣達5Ocm以上,甚粗硬,呈心臟狀,下表皮密生白色細毛,葉柄長,有縱溝。

2﹒花:頭狀花,總苞片如針狀,先端齒狀。花為兩性花,赤紫色,鮮有白色,筒狀花冠,先端五裂,花瓣稍有剛毛。每株平均著生120個頭狀花,每個頭狀花平均約有70朵之筒狀花。頭狀花開花期為二天,開花順序由頂端依序至側枝,一朵頭狀花內之花則由周圍之筒狀花,順序開向中央。筒狀化之開花期自早晨至下午l點,花形成自花授粉之構造,稔實率約70%,不論自花授粉或他花授粉,其結果相差不多。

3﹒果實:果實為瘦果呈長圓形,兩端裁切形,側面受壓迫呈「三稜形」,灰褐色,冠毛短,有小齒脫落性鱗片,果實長6.4~7.4mm,寬2.5~2﹒8mm,厚1.2~1.3mm。

4﹒種子:種子為長紡錘狀,呈暗灰色,種子千粒重為11.2~14.4g,種子在10~15°C發芽率低,25~30°C最佳,超過35°C時發芽率降低,40°C時完全不發芽,實用發芽界限溫度是2O°C,種皮具有抑制發芽的物質,種子在播種前必須浸水一天催芽,以打破休眠,促進發芽。

種子
種子

葉 植株

風土適應性

牛蒡對氣候適應性大,在熱帶或寒帶均能充分生長發育。土壤宜選表土深厚且排水良好之壤土成砂質壤土。若在太鬆軟的矽砂土及腐植土種植,根部易肥大,尾部短少,外皮粗糙,有裂縫,肉質粗硬,呈空心狀及缺乏香氣。粘重土壤也可生產肉質,香氣良好之產品,惟側根及岐根多,伸長與肥大均較差。採收時較費勞工,故較不適宜。

品種

品種可依其血緣及系統而分類之,亦可依根長如長根種,短根種;莖色知赤莖,白莖;早晚生種如早生種,中晚生種及播種期如秋播,春播等分類。目前的栽培品種由野生種逐漸改良而後選拔,特別針對根長,早晚生,適於秋播等之品種特性。目前主要品種以長根種的「潼川型」佔大部分,代表品種有「潼川」,「渡邊早生」、「山田早生」、「新田」、「中宮種」及「常盤」等。短根種代表品種有「大浦」等,栽培較少。此外尚有「百日尺型」、「白莖白花型」等品種。本省目前所用的品種均引自日本。而以直根且具白皮者,較符合市場及加工利用之需求。

栽培法

(一)整地:

牛蒡直根甚長,為提高品質,整地時施全量基肥後,用大型曳引機加掛深耕犁、挖土機(全面整地使用)或以深耕挖掘機(局部整地使用)進行深耕,使用全面整地進行深耕,使得有較鬆軟深厚的土壤,肥料亦能充分混合。土壤表面經打碎整平後,作畦,高約20~3Ocm。

(二)播種:

由於牛蒡種子發芽需要光線,因此播種後輕薄覆土即可。一般覆土與鎮壓同時進行,可使得種子與土壤密切接觸。每10公畝牛蒡播種量為條播900~1,000g,點播每穴播4~5粒,為400~500g。條播行距60~75cm,點播行距亦為60~75cm,株距15~20cm。通常以人工播種,亦可使用播種機,最近國外已開發成功以「種子帶」垂直播種之播種機器,有助省工栽培。

(三)施肥:

肥料分基肥與追肥兩種,根據本場二年來試作結果之推薦:基肥施用量每10公畝有機質1,000~1,500kg,硫酸錏20kg,過磷酸石灰50kg,氯化鉀30kg,均做全量施用。追肥則以氮肥為主,如用尿素,則為每10公畝40kg,分2次施用,第1次於種子發芽後至本葉1~2片時,第2次追肥為第1次追肥後約20天。

(四)間拔:

間拔次數分2次,第1次間拔在本葉1~2片時,留2~3株餘間拔之,在本葉4~5片實行第2次間拔,每穴只留1株。間拔時選下列的植株拔除之:生育不良或生育過於旺盛株、畸形株等,若在本葉4~5片時,莖之顏色仍未明朗且葉柄大而短及葉片與地面接觸者,則可判斷為岐根株應間拔之。

(五)中耕、培土、灌溉及除草:

配合追肥時行中耕及培土2次。牛蒡生育初期因發育較慢,易受雜草而嚴重影響產量,除草較遲時也會影響到牛蒡根部之發育。所以在生育初期為防除雜草以及避免土壤乾燥,可以利用中耕及培土同時進行之。培土除可防止土壤乾燥外,尚可防止生育初期植株基部受到蟲害之影響。在培土時尤應注意土壤是否埋沒植株之生長點。生育間如遇土壤乾燥時,需要進行灌溉,以免影響或阻礙牛蒡直根之垂直伸展。

(六)收穫:

牛蒡收穫時期因品種及土壤條件等因素而有差異。一般秋播者,播種後120~130天可收穫。在收穫時挖掘必須小心,以免損傷根部而降低產品的價值。牛蒡一般在採收時地上部的葉部僅留葉柄l0~2Ocm,其餘以斬草機全部割除,因為牛蒡根部入地甚深且肥大,所以在採收時必須先以開溝機掘開30~40cm的行間土壤,然後再用鐵棒成以圓揪插入根部附近,再稍為搖動之後即可掘取。近年來採收牛蒡已利用挖土機或掘取機代替人工的掘取採收,既省時又省工而且又不傷根部,尤其是經過深耕的土壤,根的長度及肥大均相當整齊,而且產生岐根的機會很少,機械採收之品質相當好。

待採收牛蒡的根部
待採收牛蒡的根部

採收前機械斬除葉片
採收前機械斬除葉片

局部整地或機械掘溝採收
局部整地或機械掘溝採收

挖土機採收挖土機採收
挖土機採收

(七)選別、包裝及銷售:

牛蒡切片牛蒡採收後之成品必須小心放置於陰涼地方,然後依根的長短及大小分級精選,並且去除受傷根、畸形根、鬚根及泥土。根的長度80cm以上為特級品(L),60~80cm為優級品(M),未達60cm為良級品(s),分級後之牛蒡,頂端帶有少部份葉柄,然後以紙箱包裝。目前牛蒡產地採契作栽培,並行共同運銷。

(八)貯藏、加工及利用:貯藏目的主要為了防止乾燥,短時間的貯藏為置於屋內並蓋上濕布,長時間的貯藏則必須放入冷藏庫中,然後慢慢出庫銷售。牛蒡根部除可鮮食外尚可加工利用,根部之切片經過高溫乾燥處理後,可做沖泡及煉煮成健康飲料。

病蟲害

(一)主要病害:

1.牛蒡真菌性軟腐病:苗期葉片萎凋,根部腐爛時,儘快將得病植株拔除,並集中燒燬。

2.牛蒡根瘤線蟲:特別於蔬菜栽培地被害較多,植株早期感染根瘤線蟲時,生長停止,並呈現黃化現象。中後期感染直根形成受阻並產生許多根瘤而畸型,注意土壤消毒及選擇適當田地,特別注意避免於番茄、茄子、胡瓜、南瓜及豆科蔬菜等後作種植,宜與稻田輪作,現無推薦專用藥劑供牛蒡使用者,可參用植保手冊胡蘿蔔根瘤線蟲防治方法。

(二)主要蟲害:

牛蒡番茄斑潛蠅:苗期極易受到農友俗稱為「二能蟲」潛食葉肉,嚴重時整葉乾枯,現無推薦藥劑。可參用一般洋香瓜潛葉蠅防治方法。

*回出版品     *回技術專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