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特刊第2號

蘆 筍

林滄澤.陳水心

  台灣蘆筍栽培始於1935年由國外引進,但直到1955年引進美國品種並研究出不同於國外之「留母莖栽培技術」後,本省蘆筍栽培才獲成功,並自1963年開始正式推廣。栽培面積最高峰時曾達17,636公頃,曾為世界最大蘆筍罐頭外銷國。近年來因為生產成本高,已無外銷競爭力,栽培面積亦減少至2,000公頃左右,且主要以生產綠蘆筍內銷供應國內生鮮市場為主。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但全省各地均有蘆筍田栽培分布。

  綠蘆筍含有豐富之組織蛋白、Rutin、維生素等營養分,尤其富含Asparagine,為重要氨基酸之一。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力。具有淨血、利尿、通便、解毒、防止血管硬化及治高血壓及腎臟病等之醫療效果。且省產綠蘆筍風味口感絕佳,頗受消費者喜愛,雖屬高價位蔬菜,但在國內生鮮市場仍有供不應求之現象,冬季生產淡季時偶有自國外進口補充,但口感風味及新鮮度均不及省產蘆筍。國內蘆筍生產仍有相當市場空間發展。國內蘆筍品種及栽培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工作站(原蘆筍研究中心),並設有優良品種採種圃,生產供應本省蘆筍田種植所需優良種子,有關栽培技術可洽該站提供栽培技術輔導。

  蘆筍原產於溫帶地區,性喜冷涼氣候,為雌雄異株的宿根性植物,但田間偶可發現雌雄同花的兩性株。食用的嫩莖由鱗芽發育長大而成。依採收時嫩莖的色澤,可分白蘆筍與綠蘆筍兩種,白蘆筍是未凸出地面,而採收的嫩莖,綠蘆筍是突出地面上後,經日光照射,使嫩莖變綠後採收。目前以採收綠蘆筍為主,主要為供應國內生鮮市場,為高經濟作物之一。

壹、栽培管理

一、品種

(一)白蘆筍台南選一號

選自U.C.309品種,台南選一號品種生育旺盛,植株高大,筍尖鱗片緊密,嫩莖整齊粗大,對莖枯病與褐斑病耐病力均較原品種強。

(二)白蘆筍台南選二號

選自美麗華盛頓品種,本品種植株生長旺盛、高大、筍尖鱗片不易張開,嫩莖形態優美,枝葉生長分佈形態與台南選一號稍有不同,嫩莖屬於中型筍,色澤淺褐,對莖枯病與褐斑病耐病力中等,適合本省砂質土及砂質壤土地區栽培。

(三)綠蘆筍台南選三號

選自 U.C.711品種,植株生長旺盛、高大、筍尖鱗片緊密,嫩莖介於中大筍之間,色澤深綠,外型優美,供作綠蘆筍栽培使用,枝葉生長分佈形態與白蘆筍台南選一號相近,本品種適合於砂質壤土地區栽植。

二、育苗

(一)本省適合播種期以每年三月至四月及九月至十月最適宜,蘆筍苗圃需選擇排水良好,通氣佳,不曾栽培過蘆筍的沙質壤土。整地前先施用基肥(如表一),整理好的育苗地,做成 1.2公尺寬的高畦畦面需充分整平,以利灌水,畦溝要深,以期排水能順暢。

(二)種子浸種

播種前應先用27℃的清水浸種24至48小時以提高發芽率並使發芽整齊,浸種時需換水2-3次,並除去浮在水面不充實的種子。行株距15公分 X10公分及深2.5公分左右,每一穴種一粒種子,並予覆蓋輕壓後,立即用溝灌方式灌水。苗期每20-30天施追肥一次,必要時再增加追肥次數,以促進生長,施肥次數及施用量如表一。

表一、蘆筍幼苗施肥量和次數(公斤/公頃)

次數

基肥

第一次
追 肥

第二次
追 肥

第三次
追 肥

第四次
追 肥

第五次
追 肥

合 計

種類

堆肥

20,000

         

20,000

尿素

150

50

50

50

50

50

400

氯化鉀

100

 

50

50

   

200

過磷酸鈣

120

         

120

(三)選苗及掘苗

掘苗時苗圃土壤不可過乾,應有適當濕度,以減少斷根;蘆筍苗掘起後應儘快種植,以免影響成活率。蘆筍苗栽培前,地上莖應保留20公分左右,其餘部份切除。

(四)定植

整地時,宜先用大型曳引機翻鬆全部土壤,再按所定的行距開溝,行距150公分(5尺),溝深 10-15公分。定植時期宜選春季的2月下旬至4月上旬,及秋季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尤其2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為適宜。定植行株距150公分X 30公分。定植後約3-4個星期,植株即開始發根生長,同時也可以開始追肥,以後每隔一個月再施追肥 1次並順便除草培土,在初植剛成活時,植株尚小,第1、2次追肥量不宜太多,以免浪費肥料或傷及植株,每分地施用尿素4公斤和氯化鉀 2公斤,第3次以後追肥可視生長情形酌量增多,施追肥條施或穴施均可。隨著植株的生長,芽盤亦隨著長大,為促進芽盤的生長,需於每次追肥後進行培土,並順便除草、灌水。最終培土高度不得超過15公分。

(五)培土和留母莖

留母莖栽培法大致上可依據株齡決定留母莖數,白蘆筍 1-2年生植株,留 2-3株母莖,3-4年生留4-6株,5年生以上留5-8株,綠蘆筍田比照白蘆筍田留母莖數少一支母莖,以增加嫩筍接受日照量。為配合本省氣候條件和產期,每年約需更新 2-3次母莖,第一次在春季,第二次在夏季,第三次在秋,秋筍採收完畢後,則不需要更新母莖,原來母莖和新長出的嫩莖需全數保留(但枯黃母莖仍應刈除),以便在冬季休閒期,培育根盤,提高下年度產量。母莖摘莖後高度維持在80-110公分之間,在強風地區可立支柱及塑膠繩防倒網扶持母莖以防倒伏。

(六)灌溉及排水

蘆筍雖是極耐旱作物,但於採收期間每隔十天灌水 1次,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但為節省灌水工時和水量可以隔畦輪流灌水,灌水量以不超過畦溝一半高度為原則。

貳、土壤與肥料管理

(一)採收時期

台灣一般採收期可自三月下旬開始至十一月上、中旬止,但如有保溫措施與產期調節者,全年圴可採收蘆筍,白蘆筍或綠蘆筍每天至少採收一次,。白蘆筍採收應於每日上午細察畦面,見有點狀潮濕處或裂縫處,下必有嫩莖可採收。

(二)採收方法

白蘆筍採收先用手或移植鏝挖開畦面土壤,再用手將嫩莖拔出,綠蘆筍則用鎌刀自地面處平切採收,勿使折斷。採收後之嫩莖應置於陰涼處,並用濕布遮蓋,以防品質劣變,採收完後,將嫩莖調理及分級後送批發市場。

(三)採收

蘆筍一般種植於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由於本省氣溫高,雨水頻繁,肥分流失嚴重,施肥不當,徒增加生產成本並影響嫩莖品質,為了使肥料最經濟而有效,一年施肥次數,可分春、夏、秋、冬四次及各期採收肥,如表二。

表二、蘆筍施肥量和施肥時期

施肥時期

施肥方法

堆 肥
(公斤/公頃)

化學肥料用量(公斤/公頃)
使用複合肥料

複合一號肥料

尿素

三月春肥

開溝條施

20,000

900

 
春採收肥
4、5、6月

穴施條施

   

300
分三次

七月夏肥

開溝條施

 

600

 
八月秋肥

開溝條施

 

600

 
秋採收肥
9、10、11月

穴施條施

   

300
分三次

十一月冬肥

開溝條施

20,000

900

 

合 計

 

40,000

3,000

600

說明:一、二年生筍田其施肥方法與三年生以上者相同,但肥料用量依植株生長旺盛程度,適當調整,約為三年生以上筍田用量之七~八成。